首页 >> 环保包装

七问施正荣:破解中国光伏劫工具车

发布时间:2022-11-30 20:28:33 来源:角钉机械网
七问施正荣:破解中国光伏劫

七问施正荣破解中国“光伏劫”

在产业黎明与黑暗交战的关键时刻,中国“光伏第一人”如何思考判断未来?

一场游戏一场梦。

过去四年来狂飙突进的中国光伏产业,在过去四个月里几乎被打回原点。

海外上市的中国光伏企业股价相比高位时普遍下跌了近九成,四季报业绩纷纷报出巨亏。来自中投咨询网产业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国内光伏组件生产企业倒闭率高达87%,从高点的400家到仅存50家。

行业的危机首先是领袖的危机,这是施正荣也无法逃脱的宿命。一份净亏损6590万美元的四季报使无锡尚德(NYSE:STP)和它的创始人施正荣成为危机中的“风暴眼”。没有人关心2008年尚德的光伏组件产量做到了世界第一,电池产量冲上了世界第三,也没人关心尚德独家研制的冥王星技术把多晶硅电池的转换效率一下提高了3%。曾经的“中国首富”施正荣一夜间被贴上了“失误”、“反思”、“煎熬”的标签。

施正荣很无奈:“媒体朋友总认为危机是这个行业和企业本身的问题,但根本上说这是金融危机的大环境问题。光伏产业的泡沫是破裂了,但绝不代表这个产业失去了未来。”

3月26日,中国财政部颁发了《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这被认为是中国启动光伏市场的明确信号。尚德的股价当天飙升了43%。

施正荣再次成为从国家部委到各地政府的座上宾,“大都是领导出面,不好不去。”当外界还在用质疑的目光打量着尚德,讨论光伏的冬天还要持续多久的时候,施正荣已经在捕捉早春的气息。

4月17日,《创业家》与施正荣的第三次对话被安排在了他从无锡赶往扬州演讲的路上。采访几次被电话打断,显然其中的大部分都与施正荣此后几天的演讲日程有关。“我连睡觉的时间都快没有了,哪有时间做PPT。”施正荣对秘书抱怨说。

未来仍在一片混沌之中。奥巴马的能源新政,中国政府的强力出手,日本重回光伏补贴的决策,所有这些将给市场带来哪些变数?薄膜技术是否会成为硅基太阳能的掘墓者?中国将在全球光伏产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对中国光伏行业来说,每个问题都在寻找一个答案。

拐点时刻,《创业家》问计于领袖。从谷底看未来,施正荣如何把握产业的方向?

一问:生死劫缘何在中国上演?

销售渠道的混乱造成中国企业在国外市场不堪一击,危机到来的时候慌了手脚,大打价格战。如果中国企业都有一个专业的销售渠道,这次危机的冲击也不会这么大。

《创业家》:对于年轻的中国光伏行业来说,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这一轮危机无异于一场雪崩。是不是我们的模式存在根本性问题?该如何检讨?

施正荣:光伏产业的危机很简单,就是金融危机的副产品。金融危机是一个商业大环境的问题,没有哪个产业能够幸免受到冲击。从光伏产业讲,欧洲的需求其实还在那里,但业主的融资能力出了问题,购买能力出了问题。

其实,光伏产业供大于求的局面本来在今年七八月份就要出现,只是金融危机把它提前了6-10个月。这是什么原因?关键是国内企业一哄而上。而诱因则是西班牙政府出台政策的时候不够谨慎,让投机者钻了空子。

西班牙政府本来的计划是到2010年把总装机量做到400MW,但去年一年就上了2.5GW,占到了去年全球总需求量的一半还要多。这造成了卖方市场的局面,光伏制造企业一哄而上。以国内为例,少说两三百家,多说五六百家光伏企业,都是在过去两年内上的。但今年西班牙市场已经回归理性,只有500MW的容量,一下就少了2GW。市场逆转,大量企业破产也是自然的事情。

此外,原有的销售模式也存在问题。尚德这么多年来销售主要通过两个渠道,一个是分销商,尤其像卖给中小客户的;另外像一些大的工程,我们是直接和开发商联系。主要是这两个销售渠道。

但是从整个行业来讲,有些公司前两年大部分都是专注在直接跟开发商联系,尤其是西班牙市场价格又高,供不应求,他们就忽视了基础性的工作。分销商不是一天可以发展起来的,另外,有些国内小公司是通过贸易公司和中间商来做,这个就更乱了。这就造成了中国企业在国外市场不堪一击,危机到来的时候慌了手脚,大打价格战。如果中国企业都有一个专业的销售渠道,这次危机的冲击也不会这么大。

二问:光伏的太阳会不会再次升起?

太阳能产业毫无疑问是一个充满未来的产业,之前的危机只是一个简单的波折。但是,硅料价格畸高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因为新一轮市场的启动将基于低价格。

《创业家》:危机发生之后,很多人对光伏产业的未来产生了怀疑。但过去几个月,以中美为代表的各国政府又释放出了不少利好的信号。光伏产业还是一个有投资价值的产业吗?

施正荣:太阳能产业毫无疑问是一个充满未来的产业,之前的危机只是一个简单的波折。而且现在整个市场已经开始回暖。从我们四月份的交货量来看,市场出现了明显的反弹。

奥巴马当选之后,美国推出了三大政策刺激光伏产业发展:第一,延长了联邦对商用光伏项目30%的返税政策;第二,联邦政府提供60亿美元信贷担保,支持银行对可再生能源项目投放大约600亿美元的贷款;第三,投资55亿美元启动联邦建筑屋顶计划。

欧洲也加大了对新能源的利用。欧盟规划到2020年要把新能源发电的比例提高到20%。其中太阳能发电从原来到2020年占总发电量的3%,提高到了12%。日本也重新引进了补贴政策。中国的光伏补贴政策也将在最近公布,中国市场在未来几年也会有很大的释放。

未来,美国和中国将是两个最大的市场,接下去是欧洲、印度,然后是日本、韩国。日韩的发展力度虽然比较大,但是由于国土面积的限制,总量不会太大。我们还应该特别关注中东和北非,如果把中东和北非的沙漠都装上电站的话,这个电可以输送到欧洲,所以它们的潜力非常大。

但是,硅料价格畸高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因为新一轮市场的启动是基于低价格的,各国政府的补贴政策都是基于低成本制定的,原料价格再上去的话,这个市场就没有人做了。

链接:在未来主流可替代能源的选高跟鞋择中,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的“种子选手”。其中由于生物质能发电的原材料主要是粮食作物,因此受到的道德诟病最为严重。而风能不仅仅面临风口资源有限的问题,而且由于其发电质量不高,全球普遍限制风电在家用秤主干电网中的份额比例。太阳能则一直因为其高成本、高电价、高补贴而饱受质疑与诟病,这种声音也影响到了我国政府的决策。

2007年,施正荣提出到2012年实现“一块钱一度电”,考虑到火电价格在未来上涨的空间,施正荣认为届时光伏发电的成本将与常规发电成本持平或接近。现在,主流光伏厂商已经能够把价格降低到1.5元一度电。

三问:军阀混战重来,谁将最终存活?

中国市场的启动,一定会引来一场“军阀混战”。受到金融危机打击而关停的很多小企业会死灰复燃。但最终的生存者一定具备三个要素。

《创业家》:以中美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崛起会对给光伏产业带来很大的增量,中国光伏产业会不会再现战国时代?有可能出现什么新的变化?谁将最终生存下来?

施正荣:中国市场的启动,一定会引来一场“军阀混战”。受到金融危机的打击,我们70%的光伏制造厂现在已经处于停产或者是半停产状态。现在它们将会死灰复燃。

另一方面,中国刚刚开始大型太阳能电站的建设,投资者也好,EPC(工程承包商)也好,经验都还不足。他们可能更多的关心价格,不会太多关心系统的品质、寿命或者发电量。这将把市场带入一个鱼龙混杂的状态。

现在这种状态已经初现端倪。不管是做硅片的企业,还是做电池的企业,现在都要到下游去做电站。还有那些原来是做其他行业的,现在也都要去做电站,做集成商。产业链完全混乱了,在中国,一哄而上质量就很难讲了。

鱼龙混杂会导致一个价格的恶性竞争。为什么呢?这通常是中国企业抢占市场的惯用手段。这不仅是在中国市场,在国外市场也是这样,中国企业进入首先都是价格战。

我认为,大概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够真正走出这个乱世。最终控制局面的将是央企。这就是为什么风能从一开始就没有一哄而上,形成混战的局面?因为风能电站的工程远比太阳能电站要大得多,没有实力的小企业无法进入。太阳能也很可能会出现类似的局面。最终当电站大到一定的规模的时候,一些小的公司会全部退出,主导下游产业的很可能是一些央企的电力公司。

我认为,能够活下来的民营光伏企业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个是规模,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规模;第二是产业链的建设,制造业必须有稳定的产业链配套;第三点就是技术。如果不具备这三点很难在国内甚至国际上竞争。

四问:央企进入,天变了?

中国能源产业是一个垄断性的产业,这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我最担心的是,如果这个产业还没有发展到很成熟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国企控盘的局面,这会阻碍了产业的创新能力。

《创业家》:您刚刚提到了央企的介入,对中国光伏产业来说这将是一次深刻的变局。中国光伏产业是依靠民营企业的力量走到了世界前列,央企的进入会怎样影响这个产业生态的进化?

施正荣:在国外,民营企业只要有钱就可以投资太阳能电站。去年我们收购了一家美国的集成公司,又和美国一个投资商成立了合资公司,共同开发和投资建设电站。我们目前已经获得了美国最大的一个35MW电站的投资建设和经营权,接下来大概两三年中我们将在美国将建设和经营大概超过150万千瓦的电站。

但是在中国我们感觉到最好要跟国有企业合作,否则很难开展这个事情。中国能源产业是一个垄断性的产业,这是没有办法改变的。

我想,未来中国的产业格局中,EPC可能还有一些民营企业存在,但业主一定都是央企。这个局面对这个产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央企会拼命向上游厂商压价。而国家定价也不会给的很高。这将给上游的民企造成很大的挑战。

我听说很多央企做风能都是不赚钱的,甚至还亏,为的是拿指标。因为国家有一个硬性指标,到2010年3%的发电量要是绿色发电。

国企如果出于这个目的来不理性地抢夺项目,那么终端市场很快就会被它们占领。因此,我们强烈反对招标制度。中国要发展太阳能就不能通过招标来定价,而应该是政府按照一定的折价规定定价。比如说今年1.8元,明年1.6元,后年1.4元,到2012年1元,这样降都比你招标要好。

事实上,在国外,太阳能产业是一个有着稳定投资价值的产业。中国发展光伏产业,潜在的投资者很多,包括外国人。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政策是不是让大家放心,让大家有信心来投,同时能够有适当的回报。风电为什么现在都还是国电?核心问题是无利可图。所以这次我们向政府也提出了建议,要充分利用社会的资金和资源来建设我们的电站,我们的政策要让人家有利可图。

我觉得未来可能会是民营和国企的合作格局。我最担心的是,如果这个产业还没有发展到很成熟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国企控盘的局面,这会阻碍了产业的创新能力。

链接:敦煌10MW光伏电站是我国府批准的第三个太阳能电站示范项目,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光伏发电项目。在中国光伏市场启动前夕的敏感时刻,敦煌电站的招标引起了国内外光伏企业的关注,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国有5大发电集团也现身其中。3月20日左右项目开标,结果国投电力(10.95,-0.15,-1.35%)与天威英利的组合以低至0.69元/度的价格中标,远远低于1.5元/度的平均报价水平。此价格在业界引起轩然大波,被认为是开国内光伏市场恶性竞争的先河。

五问:半导体?制造?能源?光伏的本质何在?

能源产业才是其根本属性。半导体对我们来说无非是一个技术。与半导体产业不同,太阳能的技术更新非常慢。

《创业家》:我们知道您有一个观点,认为光伏产业是一个横跨三种属性的产业。那么哪一种属性才是这个产业的根本属性?这几种属性之间会不会存在冲突?

施正荣:是的,光伏产业兼具半导体业、制造业和能源业三个产业的属性。但能源产业才是其根本属性。半导体对我们来说无非是一个技术。

目前,太阳能整个产业的任务就是要把成本降下来,把规模做上去。这是一个发展趋势。一旦将来达到一个水平,大众都能接受了,就没有必要再降价了,这时才能考虑市场份额、销售量等等。

此外,太阳能组件也存在产品附加值的问题。太阳能板看上去都一样,但它的转换效率是不同的。比如你买A供应商的太阳能板,1MW发电量只有5万度,而你买尚德的一年发电量是5.5万度,投资一样,但你的回报率要高10%。

半导体产业产品的更新换代非常快,但太阳能不是,它更新很慢。尚德对各种技术都非常了解。所以我们知道要想在这个领域有革命性的创新,不是不可能,但这个可能性很小很小。美国的FirstSolar应该讲现在做的很好了,它是这个行业的革命者,但它也没有把这个市场独吞掉,他只是占有一定的市场。

六问:薄膜挑战晶硅,谁更代表未来?

除了FirstSolar之外,薄膜技术大部分都是泡沫,尤其是非晶硅薄膜。

《创业家》:提到FirstSolar,我们就不得不说说晶硅太阳能和薄膜太阳能的技术之争呢?你认为,晶硅组件有无长期的竞争优势?

施正荣:除了FirstSolar之外,现在的薄膜技术大部分都是泡沫,尤其是非晶硅薄膜。

硅谷现在大量在研究的就是薄膜技术。在过去30多年中人们一直在对薄膜展开研究,在实验中转换效率这些问题该突破的都突破了,现在最大的瓶颈是产业化。如何才能使好的技术产业化?能做到转换效率比较高,制造成本比较低?目前除了FirstSolar之外,还没有一家做到。

而FirstSolar也存在问题,它的技术是碲化镉。那么你把世界上的碲都用光了能生产多少太阳能组件?有人说10GW,有人说20GW。而铜铟镓硒(CIGS)技术中的铟也是一种非常稀有的金属。所以,我不认为这些真的是革命性的技术。但如果说硅基薄膜,我相信有未来。

尚德最新推出的“冥王星”系列产品能够把单晶硅的转换效率做到19%,多晶硅转换效率做到17.5%。多晶硅的转换效率现在一般都在15%,而全世界只有尚德能做到17.5%。而单晶硅,美国的SunPower能做到20%以上,但是它的成本要比我们高得多,我们对它的优势是廉价的产业化工艺。因此,冥王星一推出就像一个重磅炸弹,有投资者打电话来说我们的技术:“toogoodtobelieve”(好的难以置信)。而我们后面还有进一步提高它的效率的明确线路图。

晶硅技术从长远来看还有很大的空间,随着我们转化效率的不断提升,组件价格不断下降,薄膜在成本上的优势会越来越弱。

链接:光伏的未来之争核心是技术之争。当前市场主流技术为晶硅技术,但非晶硅薄膜被很多人认为是未来的突破方向,成为科技研发的重点领域。晶硅技术现在已经相对成熟,产业链完备,最高20%的光电转换效率较薄膜技术有较大优势,但生产成本较高。薄膜技术较多,代表企业为美国的FirstSola塑胶件r,也是全球唯一实现工业化量产的薄膜太阳能企业。其独有的碲化镉技术能够实现10%的转换效率,高于薄膜行业的8%平均水平。

七问:中国光伏,未来的全球主导者?

国内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屈指可数,但通过承接欧美日领先企业的生产转移,中国“全球太阳能制造基地”的地位能够确定下来了。

《创业家》:在您看来,中国光伏企业的总体研发能力显然还不具备国际竞争力。那么中国光伏产业在未来的国际分工中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中国能否在这个新兴产业中拥有主导权?

施正荣:2008年大陆光伏电池产量占全球总量30%,尚德占其中的30%。中国光伏产业连续两年成为世界第一,中国光伏产业在短短五年内就成长为世界领先产业。这说明什么?中国历史上从没有哪一个产业有如此强大的爆发力。我们也可以成为某个朝阳产业的主导者。

尽管国内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屈指可数,但不排除一些有规模制造能力的企业,或者具有精细化生产管理能力的企业会和国外公司进行合作,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转移到国内进行生产,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国外公司分两种。一种是能源公司,要做电站板压机,自己也有硅材料,但要到中国来找加工商。他们要找那些产品最好、技术最先进的公司。另外一种企业是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但是在本国生产太贵,因此把制造向中国转移,它能够把新的技术带给中国企业。

如果出现上面的情况,那么中国作为“全球太阳能制造基地”的地位就确定下来了。

链接:随着近年来光伏产业的爆发式发展,光伏制造产业链的全球布局也渐趋明朗。美国、德国和日本牢牢占据了研发优势。其中美国的技术优势更为明显,世界最成功的薄膜太阳能企业FirstSolar,全球转化效率最高的单晶硅电池生产商Sunpower都诞生于美国,同时硅谷也日益成为薄膜太阳能的全球研发中心。而全球制造则在向中国集中,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生产国。同时,东南亚国家也在承接制造业的转移。文|《创业家》记者杜若洋

常州做人流手术正规的医院
男人包皮太长不宜久留
崇左牛皮癣医院
徐州治疗癫痫哪里好
友情链接